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
平台概况: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于2017年获批备案,2021年被黑龙江省外事办聘为“龙江外事发展高端智库”成员单位。中心主任赵秋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该中心依托哈尔滨师范大学外语一级学科博士点、全国高校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斯拉夫语言文化教师团队”、教育部新文科项目“斯拉夫学微专业”、国家级虚拟教研室“俄语(师范)教研室”、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斯拉夫语言文化研究生导学团队”等,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龙江丝路带”“黑龙江自贸区”“哈尔滨新区”建设及教育向北开放,培养既掌握俄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英语,又了解斯拉夫文化、具备研究斯拉夫国家国情能力的跨学科、创新型人才;搭建国内外斯拉夫国家研究学术交流平台,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对沿线国家国情了解的需求,以问题为导向,集中力量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研究报告,为国家发展、对外合作起智库作用;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起到“高教强省”的咨政作用。
中心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教育部国别区域委托课题、教育部“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年度专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外专项目、省社科等研究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主办以书代刊的学术性刊物《斯拉夫学研究》(辑刊),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专著、译著20余部、论文集2部,主编的《斯拉夫国家语言文化系列丛书》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3部,待出版6部;完成咨政报告多篇,获教育部社科司、省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部门和科研院所采纳;年均招收硕博士40余名;与俄罗斯科学院斯拉夫学研究所、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等斯拉夫国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
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一:斯拉夫国家发展战略及文化整合研究
该方向对斯拉夫主要国家的历史文化进行梳理,从斯拉夫民族历史角度出发分析其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从整体上预测斯拉夫文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斯拉夫国家与中国关系的走向。在世界命运共同体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斯拉夫国家占有一席之地。斯拉夫国家文化、经济、语言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各领域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启示,同时,可为国家制定对外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
方向二:斯拉夫国家语言文化及教育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斯拉夫国家语言文化的共性及其民族意识、斯拉夫国家汉语教育现状及服务需求、斯拉夫国家现代教育制度、斯拉夫国家少数民族教育政策。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地缘复杂,各国历史、文化、宗教、民族、政治差异较大的现实因素,应用汉语教育以带动汉语传播展开各国家、各民族互动,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将对“一带一路”建设有重要推动作用。该方向还系统梳理斯拉夫国家的现代教育制度,以此对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启示,同时客观呈现斯拉夫国家主要大学的办学理念、历史文化、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斯拉夫国家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既属于教育领域研究,同时也可归属到少数民族问题研究,我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该方向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此项工作的开展。
方向三:斯拉夫国家民族、民俗及宗教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斯拉夫国家萨满文化遗存情况与保护措施、斯拉夫国家宗教文化。萨满文化研究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工作,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已经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变成政府主导的有计划行为,步入了全面规范的发展历程,以中国学者视角系统研究斯拉夫国家萨满文化遗存与保护措施,可为我国少数民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与保护提供借鉴。斯拉夫国家宗教信仰并不完全相同,大多信仰东正教,也有的国家信奉伊斯兰教,对斯拉夫国家宗教文化的梳理有利于我国开展对斯拉夫国家的各领域交流,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理解、信任和民心相通。
方向四:斯拉夫国家戏剧艺术、电影诗学及建筑艺术研究
该方向以斯拉夫国家的戏剧为研究对象,勾勒斯拉夫国家戏剧的发展脉络和历程,描述各个历史阶段戏剧发展的基本面貌,梳理戏剧史上的主要流派及其艺术主张、重要的戏剧家及其创作情况,介绍主要戏剧作品的基本内容,分析其主题、艺术表现手法和特色,探究斯拉夫国家戏剧的共性与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斯拉夫国家电影艺术独树一帜,特色鲜明,该方向探讨斯拉夫国家电影创作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斯拉夫电影诗学特征探究,研究电影诗学在平衡电影产业属性和艺术属性中的重要作用。斯拉夫国家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艺术发展过程中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流派,既保留了斯拉夫民族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特点,又与欧洲传统的建筑艺术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对斯拉夫国家的教堂建筑艺术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文化解读,对于了解斯拉夫文化及其建筑、研究西方建筑流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